为宁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点赞

工程案例

Common problem

首页 > 工程案例

为宁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点赞

时间: 2024-04-24 10:02:15 |   作者: 工程案例

  E支部依托“互联网+”打造更为走心的党员学习平台。(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

  基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基层,重在实践中应用落实。在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市委教育工委在抓细抓实基础工作、重点任务、特色品牌等方面下功夫,我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放眼宁波高校,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案例、独到举措。这些创举有一个共同点,不但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且实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超越,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令学生们受益无穷。通讯员吴 彦

  宁波大学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宁波帮”人士的捐建下继承和发扬“宁波帮”精神,形成了“爱国爱校,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2001年,学校实施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改革;2005年,成立创业指导中心;2008年,成为全国30所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被教育部认定国内五大创业教育模式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十三五”规划,并作为省重点高校建设重要内容。学校实施“双组长制”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以书记和校长为双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创新创业工作放在服务学校发展的策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早在2005年,学校就成立创业指导中心,2007年起实施全员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先后出台《宁波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等30多个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创新创业“6425计划”,即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人数超过60%,参与学科竞赛人数超过40%,参与创业实践人数超过20%,创业率达到5%。

  学校于2015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校长担任院长,整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商学院等部门(学院)力量,构建“五大机构协同”和“校院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下设五个中心,围绕学院建设任务形成高效互动的协同工作机制。

  学校为创新创业工作做了多重保障。近三年累计投入达7886.56万元,大多数都用在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奖励等方面;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计入教师工作量,列为职称评聘的条件;建立学校各类专利、技术的转让、入股机制;在学生奖学金设置中加强创新创业的导向和获奖比重;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创业成果特别突出的学生可提前获得毕业学位或保送研究生。

  宁波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探索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工程伦理教学模式。

  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工程师具备科技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伦理素养和道德规范,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能够关注人类福祉、保障安全、维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工程伦理实践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工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工程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学校建设了工程伦理案例库,精选的工程伦理案例具备较强的针对性、较好的启发性、较高的真实性和较强的新颖性。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摆脱以往的传统教学呆板与枯燥,课堂教学的形式更为丰富和有趣,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

  学校积极联结课堂内外,创新实践教学。根据理论教学要求来科学设计课外实践教学主题,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一是围绕课堂教学布置实践任务,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研讨。二是布置实践作业。一方面任课老师带队参观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有着非常丰富工程史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一方面要求每名学生做一次实践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同时,学校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延伸工程伦理教学。

  学校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形式、渠道的“微化”,把思想政治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具体通过“微话题”“微实践”和“微载体”对教学内容、形式和渠道进行微化探索。

  研讨“微话题”,对理论教学进行微化。以话题形式组织教学是“微化”教学的主要特色。在保证教材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采用师生共同研讨“话题”的形式开展参与式教学。“话题”与时政热点和学生实际结合,研讨一般不超过10人,要求同学逐个发言,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与点评。

  开展“微实践”,对实践教学进行微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微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设计,选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整体性,并且与地方发展与校园实际紧密结合,适合全体学生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全覆盖,并且教师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拓展“微载体”,对教学渠道进行微化、多样化。针对95后大学生伴随网络成长的特点,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把微故事上网,将微视频、微信订阅号拓展为教学新载体。组织学生编写地方读本与校本读物,把编写读本读物作为内化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微化”教学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综合运用“微话题”“微实践”和“微载体”,凸显课程教学特点,将课本中的基本理论“落细、落小、落实”。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话题”侧重于培育学生心性修养、情感陶冶和公民素质,“微实践”重在挖掘同学身边人和事的教育意义,2015年编写《理工好故事》,收集整理40项师生、校友优秀事迹。2016年针对好家风好家训传承,开展“甬恒的家风”教学活动,对宁波20个“最美家庭”和30个“名人名家”进行寻访。

  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坚守中国立场、致力中西互补为基本准则,以“中国文化课”为课程名称,以“一门课程,两本教材,三条路径”为基本构架,建构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外合作大学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教学体系,有效指引学生践行中国人应有的处世态度和道德基线,以共识辨析基础上的思维互动与实践训练为特色,传承中国文化,关注全球热点。

  课程体系以强化学生德性养成为目标,实施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知行合一、灵活立体的多样教育学生的方式,达到理论教学互动化、实践体验自主化、研究讲座广识化。同时,构建起了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卓越教学团队。

  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和西式专业课教学模式,宁波诺丁汉大学创新课程理念,以中国文化为主线、思想修养为指向,倡导学生从“学会做人”起步,实现“全面育人”,指引学生在异质文化相互渗透、交流与碰撞中,体认“中国人”应有的姿态与行为。教学内容以《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思想修养与大学生成才》为基本内容,创新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也有所创新,实现理论课、实践课、研究性系列讲座“三位一体”的教育学生的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多样化教学互动为基本教学法。将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向共识辨析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增进学生思辨积极性、主动性。将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有效结合,将中国人求学、为人、做事的多方面育人目标整合在一门课程之中。

  2016级学生董情这样评价道:“中国文化课与想象中的枯燥古板不同,有更多着眼于自身和未来的内容。它超越了我们提到中国文化就要反复咀嚼孔孟之道的的思维定式,将中国文化的范围扩大并与时代接轨,更能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成立思源基金,其意取自于北周庾信的《徵调曲》中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释为“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思源基金坚守“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境贫困而辍学”的承诺,以“自强自立诚实守信感恩社会传递爱心”为工作目标,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鼓励受助学生反哺基金,形成了“基金资助-感恩反哺”的慈善助学模式。该基金累计为1187名学生提供资助,资助金额有521.67余万元。饮水思源,感恩社会,先后有397名受助学生反哺思源基金,累计金额达180万元,真正的完成了爱心传递。

  思源爱心超市以“购,享生活;利,行慈善”为主题,由义工学生全面运行管理,各个班级全面参与营销、收入全部捐赠的爱心超市;有爱小屋搭建了捐物的平台,鼓励师生、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将闲置的物品、旧书等捐赠给思源超市,由思源超市重新包装后进行义卖,义卖所得收入捐给思源基金;创业梦工坊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参与思源夜市的创业团队自愿将创业中所获的利润拿出一部分捐助思源基金,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等。

  十年来,思源基金与时俱进、不断细化,增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已经逐步成为集“捐资、助学、实践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基地,搭建了“助学基金、思源超市、班级微基金、思源夜市、有爱小屋、爱心维修、思源学堂”等项目载体。思源基金将慈善公益实践活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一元钱、一件物、一小时志愿服务,化巨为细,润物无声,形成了“人人可慈善处处献爱心”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

  健身房、动感单车、健腹器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温馨舒适的阅读吧和设施齐全的多功能研讨室、党员之家、大讲堂等场所全天开放,这里俨然成了学生课余休闲、学习、交流的“社区之家”。2016年6月,浙江工商职院成立厚德书院,积极探索“社区书院制”学生工作新模式,通过推动导师、辅导员、学生组织、规章制度、优质服务进书院,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紧密结合,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丰富的兴趣活动,让学生的交际更广、视野更宽。

  为了更好地推进书院制工作,适应书院制建设需要,重新拟定或修订了部分制度。一是在队伍建设上,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辅导员工作业绩考核实施办法”等。二是为配合书院内部进行改革和管理运行需要,修订了如“书院请假制度”“计算机进寝室管理制度”等。三是为建立文明寝室建设长效机制,书院正在积极考虑推行寝室奖励金评比方案并纳入学校特色奖学金中。

  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完成五年规划,明确书院定位和目标。书院制建设定位为:以“密切师生关系、打造温馨家园、引领学生成长”为导向,将书院打造为强化立德树人的阵地、密切师生关系的舞台、提升发展能力的课堂、落实精细管理的平台。建设目标是实现集“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为一体的学生社区书院制管理模式,进行以专业大类为基础的书院班集体建设、党团组织建设、事务管理服务建设等,形成鲜明的专业教育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书院的“双院协同”模式。

  E支部依托“互联网+”打造更为走心的党员学习平台。(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

  基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基层,重在实践中应用落实。在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市委教育工委在抓细抓实基础工作、重点任务、特色品牌等方面下功夫,我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放眼宁波高校,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案例、独到举措。这些创举有一个共同点,不但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且实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超越,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令学生们受益无穷。通讯员吴 彦

  宁波大学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宁波帮”人士的捐建下继承和发扬“宁波帮”精神,形成了“爱国爱校,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2001年,学校实施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改革;2005年,成立创业指导中心;2008年,成为全国30所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被教育部认定国内五大创业教育模式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十三五”规划,并作为省重点高校建设重要内容。学校实施“双组长制”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以书记和校长为双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创新创业工作放在服务学校发展的策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早在2005年,学校就成立创业指导中心,2007年起实施全员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先后出台《宁波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等30多个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创新创业“6425计划”,即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人数超过60%,参与学科竞赛人数超过40%,参与创业实践人数超过20%,创业率达到5%。

  学校于2015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校长担任院长,整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商学院等部门(学院)力量,构建“五大机构协同”和“校院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下设五个中心,围绕学院建设任务形成高效互动的协同工作机制。

  学校为创新创业工作做了多重保障。近三年累计投入达7886.56万元,大多数都用在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奖励等方面;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计入教师工作量,列为职称评聘的条件;建立学校各类专利、技术的转让、入股机制;在学生奖学金设置中加强创新创业的导向和获奖比重;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创业成果特别突出的学生可提前获得毕业学位或保送研究生。

  宁波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探索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工程伦理教学模式。

  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工程师具备科技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伦理素养和道德规范,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能够关注人类福祉、保障安全、维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工程伦理实践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工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工程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学校建设了工程伦理案例库,精选的工程伦理案例具备较强的针对性、较好的启发性、较高的真实性和较强的新颖性。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摆脱以往的传统教学呆板与枯燥,课堂教学的形式更为丰富和有趣,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

  学校积极联结课堂内外,创新实践教学。根据理论教学要求来科学设计课外实践教学主题,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一是围绕课堂教学布置实践任务,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研讨。二是布置实践作业。一方面任课老师带队参观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有着非常丰富工程史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一方面要求每名学生做一次实践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同时,学校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延伸工程伦理教学。

  学校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形式、渠道的“微化”,把思想政治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具体通过“微话题”“微实践”和“微载体”对教学内容、形式和渠道进行微化探索。

  研讨“微话题”,对理论教学进行微化。以话题形式组织教学是“微化”教学的主要特色。在保证教材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采用师生共同研讨“话题”的形式开展参与式教学。“话题”与时政热点和学生实际结合,研讨一般不超过10人,要求同学逐个发言,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与点评。

  开展“微实践”,对实践教学进行微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微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设计,选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整体性,并且与地方发展与校园实际紧密结合,适合全体学生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全覆盖,并且教师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拓展“微载体”,对教学渠道进行微化、多样化。针对95后大学生伴随网络成长的特点,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把微故事上网,将微视频、微信订阅号拓展为教学新载体。组织学生编写地方读本与校本读物,把编写读本读物作为内化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微化”教学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综合运用“微话题”“微实践”和“微载体”,凸显课程教学特点,将课本中的基本理论“落细、落小、落实”。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话题”侧重于培育学生心性修养、情感陶冶和公民素质,“微实践”重在挖掘同学身边人和事的教育意义,2015年编写《理工好故事》,收集整理40项师生、校友优秀事迹。2016年针对好家风好家训传承,开展“甬恒的家风”教学活动,对宁波20个“最美家庭”和30个“名人名家”进行寻访。

  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坚守中国立场、致力中西互补为基本准则,以“中国文化课”为课程名称,以“一门课程,两本教材,三条路径”为基本构架,建构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外合作大学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教学体系,有效指引学生践行中国人应有的处世态度和道德基线,以共识辨析基础上的思维互动与实践训练为特色,传承中国文化,关注全球热点。

  课程体系以强化学生德性养成为目标,实施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知行合一、灵活立体的多样教育学生的方式,达到理论教学互动化、实践体验自主化、研究讲座广识化。同时,构建起了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卓越教学团队。

  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和西式专业课教学模式,宁波诺丁汉大学创新课程理念,以中国文化为主线、思想修养为指向,倡导学生从“学会做人”起步,实现“全面育人”,指引学生在异质文化相互渗透、交流与碰撞中,体认“中国人”应有的姿态与行为。教学内容以《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思想修养与大学生成才》为基本内容,创新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也有所创新,实现理论课、实践课、研究性系列讲座“三位一体”的教育学生的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多样化教学互动为基本教学法。将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向共识辨析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增进学生思辨积极性、主动性。将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有效结合,将中国人求学、为人、做事的多方面育人目标整合在一门课程之中。

  2016级学生董情这样评价道:“中国文化课与想象中的枯燥古板不同,有更多着眼于自身和未来的内容。它超越了我们提到中国文化就要反复咀嚼孔孟之道的的思维定式,将中国文化的范围扩大并与时代接轨,更能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成立思源基金,其意取自于北周庾信的《徵调曲》中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释为“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思源基金坚守“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境贫困而辍学”的承诺,以“自强自立诚实守信感恩社会传递爱心”为工作目标,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鼓励受助学生反哺基金,形成了“基金资助-感恩反哺”的慈善助学模式。该基金累计为1187名学生提供资助,资助金额有521.67余万元。饮水思源,感恩社会,先后有397名受助学生反哺思源基金,累计金额达180万元,真正的完成了爱心传递。

  思源爱心超市以“购,享生活;利,行慈善”为主题,由义工学生全面运行管理,各个班级全面参与营销、收入全部捐赠的爱心超市;有爱小屋搭建了捐物的平台,鼓励师生、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将闲置的物品、旧书等捐赠给思源超市,由思源超市重新包装后进行义卖,义卖所得收入捐给思源基金;创业梦工坊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参与思源夜市的创业团队自愿将创业中所获的利润拿出一部分捐助思源基金,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等。

  十年来,思源基金与时俱进、不断细化,增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已经逐步成为集“捐资、助学、实践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基地,搭建了“助学基金、思源超市、班级微基金、思源夜市、有爱小屋、爱心维修、思源学堂”等项目载体。思源基金将慈善公益实践活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一元钱、一件物、一小时志愿服务,化巨为细,润物无声,形成了“人人可慈善处处献爱心”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

  健身房、动感单车、健腹器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温馨舒适的阅读吧和设施齐全的多功能研讨室、党员之家、大讲堂等场所全天开放,这里俨然成了学生课余休闲、学习、交流的“社区之家”。2016年6月,浙江工商职院成立厚德书院,积极探索“社区书院制”学生工作新模式,通过推动导师、辅导员、学生组织、规章制度、优质服务进书院,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紧密结合,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丰富的兴趣活动,让学生的交际更广、视野更宽。

  为了更好地推进书院制工作,适应书院制建设需要,重新拟定或修订了部分制度。一是在队伍建设上,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辅导员工作业绩考核实施办法”等。二是为配合书院内部进行改革和管理运行需要,修订了如“书院请假制度”“计算机进寝室管理制度”等。三是为建立文明寝室建设长效机制,书院正在积极考虑推行寝室奖励金评比方案并纳入学校特色奖学金中。

  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完成五年规划,明确书院定位和目标。书院制建设定位为:以“密切师生关系、打造温馨家园、引领学生成长”为导向,将书院打造为强化立德树人的阵地、密切师生关系的舞台、提升发展能力的课堂、落实精细管理的平台。建设目标是实现集“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为一体的学生社区书院制管理模式,进行以专业大类为基础的书院班集体建设、党团组织建设、事务管理服务建设等,形成鲜明的专业教育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书院的“双院协同”模式。



上一篇:『速递』最新通知!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开始推荐!
下一篇:【48812】2021华创视讯重点项目事例